查看原文
其他

周日读诗 | 满川风雨看潮生

程千帆 程门问学 2021-06-12


淮中晚泊犊头

苏舜钦


春阴垂野草青青,

时见幽花一树明。

晚泊孤舟古祠下,

满川风雨看潮生。

▍注释

淮:淮水。犊头,今地不详。

春阴:春天的阴云。

川:指水流,与指平原者异义。


▍品评

诗是有声画。当然绘画艺术所要表现的某些特征如色觉和光觉也会体现在诗中。杜甫《绝句》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”以比较和谐的四种颜色,而王安石佚句“浓绿万枝红一点”则以对照强烈的两种颜色,同样成功地描画出了灿烂的春天,而为世人所爱赏。但在有些诗中,写色觉并不像上举例中那样明显,因而往往被读者所忽略。如韦应物《滁州西涧》有云:“独怜幽草涧边生,上有黄鹂深树鸣。”幽草、深树,都是浓绿,而黄鹂则藏于深树,是难以用视觉见其形,而只有凭听觉闻其声,才知道它的存在的。这里,诗人正是引导我们,在想像中,以听觉补视觉之所不及。再如苏舜钦此诗中头两句,也颇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。在古汉语中,明主要是指光而非指色,由于这树幽花是和阴沉的高天、青碧的平野对衬,则此花可能是白的,也可能是具有较强光感的颜色如粉红的。韦应物诗本写所见,同时也写所闻以补其不足。苏舜钦诗亦写所见,不但注意到了色,而且感受到了光,非细赏不知。

韦诗后两句云:“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。”陈衍以之与苏此诗后两句相比,认为后胜于前,理由是“气势过之”。这位老诗人似乎忽略了两位作者在诗中体现的不同心态。韦应物此时信步徐行,怜幽草,听黄鹂,正处在一种极其安静闲适的心境中。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,自也会和那个自横的野渡孤舟一样,处之泰然。而苏舜饮却处在行役途中,沿路胜景固然堪赏,而风雨潮生,孤舟晚泊,想到明日征程,情绪是难以平静的。韦写闲游,苏写旅况,重点既异,给人的印象也自不同,因而很难说这是由于诗篇本身的气势的强弱。

我们认为,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是可以互补的。依据具体事物的具体条件所作出的分析,有时可以印证补充或修正从深厚修养中作出来的直觉判断,反之亦然。如以上对陈衍所评论的“气势”的看法,就是一例。




苏舜钦(1008-1048)

字子美,铜山(今四川中江县南)人,徙居开封。仁宗景祐元年(1034)进士,知亳州。庆历四年(1044),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、监进奏院,坐用鬻故纸公钱召妓乐会宾客除名,削职为民,流寓苏州,作沧浪亭以自娱,后复官湖州长史,卒。有《苏学士集》十六卷,今存。


程千帆 |《读宋诗随笔》


【相关阅读】

程千帆谈艺录 | 诗与画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